英美文学有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经典文学文阅读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关于英美文学及文学作品及人文素质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经典文学文阅读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世纪英国文学作家馆藏作品
一,JosephConrad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
1人物简介
康拉德,英国小说家,原籍波兰.1857年12月3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爱国贵族,兰民族独立运动曾被沙俄政府流放.他在父母死去后由母舅抚养,自幼喜欢读法国文学作品,幻想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1874年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1924年因心脏病去世.康拉德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虽然他初到英国时,对英语几乎不懂,但最后他却用英语写作.他曾说:"如果我不用英语写作,我就必定什么都写不出来."最终他成为英语文学中卓越的文体家.
从1895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开始,康拉德共出版13部长篇小说,28部短篇小说,2卷回忆录及政论,书信等.
《水仙号上的黑家伙》(TheNiggerofthe'Narcissus'(1897)),《台风》(Typhoon(1902,始于1899)),《青春》((1902)),《阴影线》(TheShadowLine(1917))等.他的丛林小说大部分都是由一个叫马洛的人叙述的,以《黑暗的心》(HeartofDarkness(1899)),《吉姆老爷》(LordJim(1900))为代表,探讨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特务》(TheSecretAgent(1907))及《在西方的眼睛下》(UnderWesternEyes(1911))等,表现了他对殖****义的憎恶.他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有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他的散文也写得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1)《黑暗的心》(HeartofDarkness(1899))黑暗的心是公认的二十********经典,剥葱皮一样把殖****义者的心态一层层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讲的刚果河的故事.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小说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还使作品极具可读性."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心.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吉姆老爷》(LordJim(1900))《吉姆老爷》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它采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对英国乃至世界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讲述了出生自牧师家庭的吉姆在"帕特那号"上当大副时,因发生海难弃船而逃,独自到法庭受审,被取消了航海资格,之后他在马洛船长的帮助下,换了许多工作,最后他在马洛和斯坦的安排下躲进与文明隔绝的土着人居住区帕图桑,并在那里取得了头人的信赖一次,他为伙白人海盗求情,获准.结果海盗在离去时背信弃义,杀死了头人的儿子,吉姆满腔悲愤,向头人请罪,心甘情愿地走向了死亡.小说的叙述手法别具一格,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马洛作为旁观者的第一人称的讲述和马洛写给一位朋友的书信展示讲完整个故事,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技巧使一个简单的故事具有了深刻的道德和心理内涵.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简要介绍英国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以期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从早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着名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影响大,流传广,经过时间考验而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阅读原着入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而感受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莫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

英美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13)现代英国文学大家(朱望),索书号:K835/10.
本书是以作家为中心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家(康拉德,福斯特,奥斯菲尔德,叶芝,T.S.艾略特,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赫胥黎,奥威尔,贝克特,戈尔丁和多丽丝﹒莱辛),完整呈现了每个作家的思想体系,美学观和创作风格,系统阐释20世纪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性.
二,E.M.ForsterE.M.福斯特(1879-1970)
1人物简介
1879年1月1日生于伦敦.父亲是建筑师,福音派信徒,强调一个人应有道德责任感,母亲则比较随和,宽容,幼年时父亲去世.少年时,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学校(TonbridgeSchool)就读,这是一所公学,在这里的经历使他以对英国"公学"十分反感,认为这种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体格发育好,头脑也比较发达,但心灵全不发达".
1897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加入了一个"交谈俱乐部"剑桥使徒,亦与新实在论哲学家穆尔和古典学者狄金逊(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交往,生活在一种自由主义,怀疑论,崇拜南欧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气氛中.《最长的旅行》的开头就是根据福斯特在大学时的生活而写的.
毕业后,福斯特因早年从他姨婆(MarianneThornton,废奴主义者HenryThornton之女)处继承了一笔钱,而得以专心写作.同期,他在剑桥使徒里的朋友亦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布卢姆茨伯里派,而福斯特也很自然地成为其中一员.该派强调爱,同情,敏感,美的创造和享受,追求知识的勇气,实际上是流行在上层知识分子中间的人文主义精神.
福斯特反对基督教,但不反对宗教精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是和平主义者而加入了红十字会,被派往埃及亚历山大城,在部队中任文职.
于1912和1922年先后两次游历印度.1924年,《印度之行》出版,为福斯特赢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但福斯特之后再没有写小说.1946年,他的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聘他为荣誉研究员.1970年在考文垂逝世.
他着有六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长的旅行》霍华庄园》HowardsEnd(1910)),《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1924)),《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RoomwithaView)及《莫瑞斯》(Maurice).此外还有一部演说集《小说的几个方面》AspectsoftheNovel(1972)),一部杂文集****哲收获集》,1936),两部短篇小说集及两部传记.《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是他第一部小说.书名是蒲柏的一句诗的后半句,前半句是"蠢人们却闯进了".小说写英国中产阶级的宗教道德观念,故事曲折,人物性格复杂.《最长的旅行》(1907)的主题是现象与实在(实际的存在)的矛盾.书名引自雪莱《灵魂上的灵魂》("Epipsychidion")一诗,意指不自由的结合是"最令人厌倦,最长的一次旅行".故事写的是想象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者本人和一般评论都认为这部小说并不成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以意大利为背景,用喜剧手法写虚伪与真实,自由,爱,音乐,意大利下层人民,自然风景等与假道学,虚情假意,传统陋习,英国市民阶层,窒息的环境之间的矛盾.福斯特最主要的小说是《霍华庄园》(1910)和《印度之行》(1924).《霍华庄园》写代表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莱格尔姐妹和同一阶层代表实干,缺乏想象和傲慢的威尔科克斯一家之间,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复杂关系.《印度之行》是作者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把"联接起来"的思想扩大到不同的民族.《小说的几个方面》(1927)是1927年作者应剑桥大学之请所作的一系列"克拉克讲座"的演讲集.此书与勒勃克的《小说技艺》(1921)同为比较系统的论述小说艺术的着作.
福斯特曾发表过中篇《机器休止》TheMachineStops(1909)).他自认这篇作品是特地为了针对一些乐观(在福斯特着来则属天真)的论调而写的.故事叙述未来的社会由于对机器过分依赖后来机器发生故障,一切停顿下来,人类由于再无独立求生的能力,遂一一死在停顿了的机器的怀里.这篇极尽讽刺的作品,在相隔了大半个世纪的今天着来,警世触目之处仍然不减当年.
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霍华庄园》HowardsEnd(1910))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英国,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结识了富有而又保守的威尔科斯一家.而海伦就与保罗威尔科斯产生了一段短暂的感情后离开了威家,而玛格丽特却与威尔科斯太太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不久威尔科斯太太病重死去,并留下遗嘱将乡村别墅霍华德庄园赠给玛格丽特.遗嘱被亨利发现并将它隐藏起来.亨利向玛格丽特表达了爱慕之情并向她求婚,玛格丽特答应了他.海伦离开威家以后偶然认识了小职员伦纳德巴斯特,海伦的聪明和热情激发了他的灵感,而巴斯特有着一段不幸的婚姻.不久巴斯特被老板解雇,海伦因此而请求亨利帮助,但亨利却发现巴斯特的妻子是他过去的情人,所以拒绝了海伦的请求.感情上受到折磨的巴斯特和海伦一起过了一夜.第二天海伦不辞而别去了庄园.婚后的玛格丽特始终想让两家关系相互融洽起来.她安排海伦来霍华德庄园度假,却发现她已怀上了巴斯特的孩子.威尔科斯家的大儿子查尔斯认为这有失体统,与巴斯特发生争执,却将其打死,他自己也因此进了监狱.玛格丽特掌管了霍华德庄园,并与亨利,海伦和她的儿子一起住了进去,从而实现了威尔科斯太太的遗嘱,而他们两家间的壁垒也从此消失.《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1924))
《印度之行》是英国着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部小说展示了英国与其殖民地印度两个民族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充满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抒情,含义深远的象征和富有哲理的预见.是英国20世纪最后一本成功的传统小说.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名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在其"英美散文"课程讲稿基础上精心扩充而成,分"精读","泛读"两部分,凡二十篇,尽为名家妙笔.精读部分收录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乔治奥威尔,威廉戈尔丁,琼狄迪恩,斯蒂芬金,比尔布莱森等作品十篇,配以详尽的页尾注和以""起首的文中注,并附作者介绍.泛读部分收录伯特兰罗素,EM.福斯特,EB.怀特,戈尔维达尔,哈罗德品特,苏珊桑塔格,巴拉克奥巴马等作品十篇,附页尾简注及作者介绍.旨在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当代英美散文的解读鉴赏能力,可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广大英语爱好者修习之用.所附光盘含陆先生授"英美散文"课实况视频若干.
1人物简介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年10月14日-1923年1月9日)新西兰出生的英国女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她发展出一种具有诗的许多特色的独特的散文风格.善于描写内心冲突,行文扑朔迷离,观察烛幽洞微,显示出契科夫的影响.她对短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惠林顿和伦敦完成学业后,19岁离开新西兰到英国,从事文学创作.191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表现了最初幻想的破灭.1914年前,她在评论家,散文集约翰默里主编的《韵律》和《蓝色品论》上发表短篇小说,1918年与伯登离婚后同默里结婚.短篇小说集《序曲》道出了她对新西兰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小说又加上另外一些故事,合编为《幸福》,1920年出版.《幸福》一书即是她的成名作,又是艺术手法的典型.此后两年,她写下她最优秀的作品,她的天才达到顶峰.《园会》(1922)包括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在海湾》《航程》《陌生人》,以及抒发困顿心情的《已故上校的两个女儿》.死后发表的晚期着作有《鸽巢》和《幼稚》.她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是1909年旅居巴伐利亚时的试笔,批评了当地对婢仆的非人待遇,妇女所受的屈辱和压抑,嘲笑了没落贵族和民族偏见.以后出版的有《幸福》,《园会》.她死后出版了《鸽巢》'Nest:andotherstories(1923)),《幼稚》等4部短篇小说集.《玩具房子》'sHouse(1921))写洗衣妇的两个****在小学极受歧视,偶然被富家小姑娘邀去家中看玩具房子,遭人斥逐.《园会》中,谢太太穷苦的近邻不幸身亡,遗族正在伤心,她却在园中奏乐宴客.两篇都从侧面表现了阶级对立.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大多揭露社会的黑暗,但也有少数作品表现了生的欣悦.如《幼稚》表现少年初恋时的天真.《前奏》,《在海湾》两部中篇小说则以优美的散文描绘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的情趣.
她在艺术上深受契诃夫的启发,不设奇局,不求曲折的情节,注重从看似平凡的小处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作品色彩鲜明,文笔简洁而流畅,自有诗意.曼斯菲尔德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短篇小说,写的非常诗意和散文化,显示了那个时代富裕知识分子的那种闲散的艺术趣味.她的全部创作都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她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性解放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主题往往不难理解.她的小说很像契诃夫的作品,经常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转折和时空变化.同时她的文字也力求简化,力争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她使用了不少现代派表现手法,但用得自然.曼斯菲尔德擅长表现男女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发展方向.曼斯菲尔德把她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很少受英国作家重视的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笔,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她的同类在闯世界的奋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难,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声的叹息,表达了对她们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愤慨之情.象征历来是作家们钟爱的写作手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也大量地使用了象征,并且在象征中除传统意义之外还赋予了自己特殊的主观感情和意义,从而形成了传统象征和现代象征的有机交融.她的象征中意象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她的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意象群,形成了特殊的意象模式,这些意象以缩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说的寓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她作品中的"无情节"表现手法匠心独具,风格鲜明,对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影响非凡.而她作品中意象,象征以及不同的叙述视角等形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主题,也使得其作品魅力经久不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无情节"结构是其写作技巧和风格中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形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为英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构特点:
一,小说的开头从中间开始(inmediasres),
二,细节的安排以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同时注意时间的转换与流动,
三,粘连式与迂回式两种结构在较长的小说中的运用四,小说以一个有意义的瞬间的洞察为****,负结尾或零结尾.
她的短篇小说题材多取自曼斯菲尔德亲身经历,主题多为女性的幻灭感,孤独感,以淡化情节与女性视角诗化的语言,印象主义技巧的运用及象征主义的运用为表现的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她的小说的题材选择上脱离了传统小说的题材形式,而是把平凡人物和琐碎事情写进小说,通过精心选择有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文章对曼斯菲尔德小说在细节描写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细节描写艺术的成功是她的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她的短篇小说常常反映出两种主题:一是悲剧感——孤寂和死亡,二是童心——真善美和无序.通过对比,曼斯菲尔德认为孩童是人生最佳的自然状态和最高人格理想,为此她倾注毕生精力来回忆祖国和童年,抒写孩童式成人,由此反映出一种返始归根与"复归孩童"倾向.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像一颗橄榄一样,酸涩淡雅,它更像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这需要一种敏锐的眼光来支撑那种散淡的时光流逝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这使我感觉作家在看似无所事事的,轻松的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
《园会》《园会》,短篇小说新西兰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着作于1922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谢太太的一位穷苦的近邻由于偶然的事故不幸身亡,遗属正伤心落泪,悲恸欲绝,而她却在园中奏乐娱乐,大宴宾客.小说从侧面反映了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的情况.'sSelectedStories(VincentO'Sullivan),索书号:I612/1.
(2)现代英国文学大家(朱望),索书号:K835/10.
本书是以作家为中心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家(康拉德,福斯特,奥斯菲尔德,叶芝,T.S.艾略特,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赫胥黎,奥威尔,贝克特,戈尔丁和多丽丝﹒莱辛),完整呈现了每个作家的思想体系,美学观和创作风格,系统阐释20世纪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性.
四,WilliamButlerYeats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
1人物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着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创作丰富,备受敬仰.其诗吸收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精华,几经变革,最终熔炼出独特的风格.其艺术被视为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艾略特曾誉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他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inspiredpoetry,whichinahighlyartisticformthatgivesexpressiontothespiritofawholenation)".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歌德堡诗歌奖.1886年—《摩沙达》
1888年—《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凯尔特曙光》
1894年—《心灵的****之田》
1895年—《诗集》
1897年—《神秘的玫瑰》
1899年—《苇间风》
1903年—《善恶之观念》
1903年—《七重林中》
1907年—《发现》
1910年—《绿盔及其他诗作》
1913年—《挫折的诗歌》
1914年—《责任》
1916年—《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库利的野天鹅》
1918年—《宁静的月色中》
1921年—《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四年》
1924年—《猫和月光》
1925年—《灵视》
1926年—《疏远》
1926年—《自传》
1927年—《十月的爆发》
1928年—《塔楼》
1933年—《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剧作选集》
1935年—《三月的满月》
1938年—《新诗》
1939年—《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气锅中》(死后出版)
叶芝早期的韵文都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有关,经常带着神秘和忧郁的色彩.他的作品不仅受到爱尔兰口头传说的影响还受到法国象征主义作家威廉布莱克和玄学的影响.他是一位传统的浪漫主义诗人.用抒情的,感伤的方法描写爱尔兰的历史.他年长以后,用一种朴实,热情,刻板的风格处理同时代的作品.这类作品包括:《塔楼》,《旋梯》都是他最着名的作品,叶芝对世界浪漫主义诗歌具有非常大的贡献意义.TheLakeIsleofInnisfree(1889)
Iwillariseandgonow,andgotoInnisfree,
Andasmallcabinbuildthere,ofclayandwattlesmade,
Ninebean-rowswillIhavethere,ahiveforthehoney-bee,
Andlivealoneinthebee-loudglade.
AndIshallhavesomepeacethere,forpeaceesdroppingslow,
Droppingfromtheveilsofthemorningtowherethecricketsings,
Theremidnight'sallaglimmer,andnoonapurpleglow,
Andeveningfullofthelin'swings.
Iwillariseandgonow,foralwaysnightandday,
Ihearthelakewaterlappingwithlowsoundsbytheshore,
WhileIstandontheroadway,oronthepavementsgray,
Ihearitinthedeepheart'score.
译文:
茵纳斯弗利岛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WhenYouAreOld(1893)
Whenyouareoldandgreyandfullofsleep.
Andnoddingbythefire,takedownthisbook.
Andslowlyread,anddreamofthesoftlook
Youreyeshadonce,andoftheirshadowsdeep.
Howmanylovedyourmomentsofgladgrace.
Andlovedyourbeautywithlovefalseortrue.
Butonemanlovedthepilgrimsoulinyou.
Andlovedthesorrowsofyourchangingface,
Andbendingdownbesidetheglowingbars,
Murmur,alittlesadly,howLovefled
Andpaceduponthemountainsoverhead
Andhidhisfaceamidacrowdofstars.
译文1:
当你年老(余光中译)
当你年老,头白,睡意正昏昏,
在炉火边打盹,请取下此书,
慢慢阅读,且梦见你的美目
往昔的温婉,眸影有多深,
梦见多少人爱你优雅的韶光,
爱你的美貌,不论假意或真情,
可是有一人爱你朝圣的心灵,
爱你脸上青春难驻的哀伤,
于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炉边,
有点惘然,低诉爱情已飞扬,
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
把脸庞隐藏在星座之间.译文:当你老了(冰心译)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简要介绍英国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以期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从早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着名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影响大,流传广,经过时间考验而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阅读原着入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而感受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本书为编者多年讲授该门课程的成果,在我国多所高校执教多年的美国LinellDavis教授及MichaelTrue教授均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优秀教材.本版坚持"少而精"的编选原则.在同类教材中这可能是分量适中,较为精简的一种.这主要是考虑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十分宽广,需要开设许多新课程,本门课程的课时受到很大限制.全国现有约700个英语专业,许多学校本科仅安排80课时(英国文学选读40课时,美国文学选读40课时).有些学校则安排课时较多.本书主要为80课时设计(也可供较多课时使用),多余的篇目可作课外阅读材料或供以后阅读.是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从时期到20世纪的主要作家作品.分上,下两册,共4个单元.可供一个学年使用.具有以下特点:在介绍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文学史的内容,体系更完整.将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热点融入到每一单元,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水平.每单元设有课后问答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准备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单元后的课堂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共九章,分别扼要介绍英语诗歌分类,基调,修辞,意象,音韵,格律,意义,形式等要素,并提供充分的诗歌作品,供阅读欣赏.全书共全文收录和节选英语名诗二百二十余首.本书附录部分集中收编赏析,评论诗歌作品中常用的术语,方便使用者查阅.本教材可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诗歌选修课以及青年教师培训.'sPoetry,Drama,andProse(JamesPethica),索书号:I562/10.
(13)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W.B.Yeats(DavidHoldeman),索书号:K835/8.
(14)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通常写作D.H.Lawrence)20世纪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劳伦斯的作品过多地描写了****,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sRod(1922)),《袋鼠》(Kangaroo(1923)),《羽蛇》(ThePlumedSerpent(1926)),《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Chatterley'sLover(1928))
(2)诗集
《鸟,兽,花》(Birds,BeastsandFlowers(1923)),《三色紫罗兰》(Pansies(1929)),《荨麻》(Nettles(1931))
(3)非小说类文学作品
《欧洲历史上的运动》(MovementsinEuropeanHistory(1921)),《精神分析与无意识》(PsychoanalysisandtheUnconscious(1921)),《无意识幻想曲》(FantasiaoftheUnconscious(1922))
3作品特色
(1)多样化
劳伦斯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多样的,且互相关联.他早就宣称:血和肉比才智同时,他还自称对心智持怀疑态度.他憎恨产业主义.在《儿子和情人》,《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几部长篇小说中,他把煤矿业用来做为矿工们和矿场主们丧失人性本能的原因与象征.他把****看成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经验,尽管在他的作品中以****为主题是历经变化发展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把这场战争看成是爱与恨的战斗.因此,在1912年所写的《大草垛中的爱情》,《儿子和情人》以及1913年他着手写的两部长篇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女人》等作品中对这一主题他都有所寓意.在这次大战后,他越发把"男性的柔情"看成是爱情的源泉.他使这一主题充满诗意地,强有力地有诸如《死去的人》,《羽蛇》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之类着作中有所发展.贯穿在他一切作品中的一条线是阶级意识.其特点是:一个下层阶级的男人和一个上层阶级的女人的结合.上层阶级的男人通常是萎靡不振,缺乏人性本能力量的.在劳伦斯的笔下,阶级差异在《儿子和情人》,《虹》,《羽蛇》以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长篇小说中显露出戏剧性的,强有力的效果.笔触所及,在《大草垛中的爱情》中更增强了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度.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有一项重要的设计,那就是:他根据需要,使用其父亲和钱伯斯农庄人们所讲的诺丁汉--德比郡方言.在《儿子和情人》中,这种方言的使用,有助于父亲和母亲的对比.在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主题和背景都回到了英格兰.那位主人公,猎场看守员梅洛斯,既说方言又说上层社会使用的英语.他的这种按需择用,表明在任何特定时刻,他的心境与气质的变化都和他与查泰莱夫人的关系息息相关.在《大草垛中的爱情》中,方言不仅是一种合乎现实的手段,而且,正如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那样,也是一种在表达感情上较之上层语言更直接,更强烈的英语形式.4代表作品
(1)《虹》(TheRainbow(1915))
《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且从探索****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小说通过汤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来表现对完美自然,和谐家庭关系的追寻.《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认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国小说中没有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先驱.
小说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欧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迪兰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古迪兰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欧秀拉与本区督学伯基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等
劳伦斯毕生致力于男女****题材小说创作,他在揭示男女情爱的同时,将****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简要介绍英国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以期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从早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着名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影响大,流传广,经过时间考验而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阅读原着入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而感受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3)英国文学史(王松林,朱卫红),索书号:I561/294.
本书对英国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重点介绍了英国重要作家,文学流派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本书的理论色彩浓厚,是一本值得仔细品味和阅读的图书.
(4)新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赏析(黄吟,李东鹏等),索书号:I561/315.
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本书为编者多年讲授该门课程的成果,在我国多所高校执教多年的美国LinellDavis教授及MichaelTrue教授均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优秀教材.本版坚持"少而精"的编选原则.在同类教材中这可能是分量适中,较为精简的一种.这主要是考虑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十分宽广,需要开设许多新课程,本门课程的课时受到很大限制.全国现有约700个英语专业,许多学校本科仅安排80课时(英国文学选读40课时,美国文学选读40课时).有些学校则安排课时较多.本书主要为80课时设计(也可供较多课时使用),多余的篇目可作课外阅读材料或供以后阅读.是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从时期到20世纪的主要作家作品.分上,下两册,共4个单元.可供一个学年使用.具有以下特点:在介绍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文学史的内容,体系更完整.将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热点融入到每一单元,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水平.每单元设有课后问答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准备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单元后的课堂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作者筛选了英美等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中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通过介绍小说写作背景,详注重点语句,情节片断,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要旨,为文学专业学生及英语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参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必将满足英语专业学生,教师以及诗歌爱好者的需求,受到他们的青睐.共九章,分别扼要介绍英语诗歌分类,基调,修辞,意象,音韵,格律,意义,形式等要素,并提供充分的诗歌作品,供阅读欣赏.全书共全文收录和节选英语名诗二百二十余首.本书附录部分集中收编赏析,评论诗歌作品中常用的术语,方便使用者查阅.本教材可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诗歌选修课以及青年教师培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文学教材,其编写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文学编写模式.由引论,情节,叙事角度,人物,背景,风格,主体,象征,长篇小说,如何写小说的评论文章等章节和附录构成.在每一章节重点论述其涉及的范畴,概念,并选择二至三篇小说进行典型分析,附以思考题.在论述各相关概念时,不但涉及其内涵和外延,还就相关的文学术语和理论给予简要的讨论,并用具体实例佐证.有的作品还提供了英美批评家的评论."如何写小说的评论文章"一章,旨在指导中国学生写小论文和毕业论文,讲述了如何选题,做笔记,列提纲,起草论文,用引语,做注释,写书目等,有助于学生写出优秀的,规范的学术论文.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名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在其"英美散文"课程讲稿基础上精心扩充而成,分"精读","泛读"两部分,凡二十篇,尽为名家妙笔.精读部分收录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乔治奥威尔,威廉戈尔丁,琼狄迪恩,斯蒂芬金,比尔布莱森等作品十篇,配以详尽的页尾注和以""起首的文中注,并附作者介绍.泛读部分收录伯特兰罗素,EM.福斯特,EB.怀特,戈尔维达尔,哈罗德品特,苏珊桑塔格,巴拉克奥巴马等作品十篇,附页尾简注及作者介绍.旨在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当代英美散文的解读鉴赏能力,可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广大英语爱好者修习之用.所附光盘含陆先生授"英美散文"课实况视频若干.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sLover(D.H.Lawrence),索书号:I561/274.
(21)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国籍.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普鲁弗洛克及其他》(PrufrockandOtherObservations1917))《诗集》(Poems1919)),《荒原》(TheWasteLand1922))《诗集1909-1925》(Poems1909-19251925))圣灰星期三》(AshWednesday1930))《擅长假扮的老猫经》(OldPossum'sBookofPracticalCats1939))《燃烧的诺顿》(BurntNorton1941))《四个四重奏》(FourQuartets1943))《诗选》(CollectedPoems1962))
《神圣的树林》(TheSacredWood1920))《安德鲁马维尔》(AndrewMarvell1922))《但丁》(Dante1929))《现代文学的传统和尝试》(TraditionandExperimentationinPresent-DayLiterature1929))《朗伯斯后的沉思》(ThoughtsAfterLambeth1931))《约翰戴登》(JohnDryden1932))《古典与现代散文》(EssaysAncientandModern1936))《诗与剧》(PoetryandDrama1951))
《岩石》(TheRock1934))《大教堂中的谋杀》(MurderintheCathedral1935))《家庭聚会》(TheFamilyReunion1939))《鸡尾酒会》(TheocktailParty(1950))《老政治家》(TheElderStatesman1958))
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此诗后来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所见》(1917).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TheWasteLand1922))《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全诗分章.在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的滋润,需要春天,需要生命,而现实则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既不生也不死.第二章《对奕》对照上层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示出这样的生活也是同样低级和毫无意义的.第三章《火诫》写****之火造成的庸俗****,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最短,暗示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五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对革命浪潮感到恐惧,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词,用6种语言,以鲜明的形象并借暗示和联想,严密的结构,构成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这首诗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在《标准》季刊最初两期刊出之后,颇受訾议,其后作者增加了注解,研究者又作诠释和评论,基本可以读懂.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简要介绍英国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以期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从早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着名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影响大,流传广,经过时间考验而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阅读原着入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而感受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了历史文化传统在艾略特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他的代表作品诗歌《荒原》,《四个四重奏》和诗剧《大教堂谋杀案》作了现代阐释.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共九章,分别扼要介绍英语诗歌分类,基调,修辞,意象,音韵,格律,意义,形式等要素,并提供充分的诗歌作品,供阅读欣赏.全书共全文收录和节选英语名诗二百二十余首.本书附录部分集中收编赏析,评论诗歌作品中常用的术语,方便使用者查阅.本教材可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诗歌选修课以及青年教师培训.分为上下册,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概括.上册所选内容均为英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选文包括盎格鲁-撤克逊时期,诺曼时期,乔叟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如《贝奥武甫》,《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等有关作品的全文或选段,还有斯威夫特,约翰逊,艾迪生,格雷及谢里丹,布莱克等作家的作品.不但选材精当,注释也极其详尽准确,是帮助英国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和文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包括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期和20世纪等三个部分文学.其中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勃朗宁等着名诗人的诗歌,还有狄更斯,萨克雷,哈代,勃朗台等着名小说家的如《董贝父子》,《名利场》等选片,20世纪中"愤怒的青年一代"的代表奥斯本和50年代末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等作家代表作也有选片.选读力求让读者对这三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各种体裁,不同作家的风格有一定认识.对选读所作的注释深入浅出,详细,准确,力求培养读者对文学的鉴赏能力.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及爱好者.1人物简介
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生于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
先后就读于都柏林大学克朗格斯伍德学院,贝尔沃迪尔学院和大学学院,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宗教哲学及语言文学方面的才能,并开始诗歌,散文习作.他谙熟欧洲大陆作家作品,受易卜生影响尤深,并渐渐表现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特殊的感悟及对家庭笃信的宗教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习俗,传统的叛逆.1902年大学毕业后,曾与当时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有所接触,不久即成为其对立面.同年,迫于经济压力及为摆脱家庭宗教和自身狭隘环境的束缚,自行流亡到欧洲大陆,先后在法国,瑞士,意大利过着流离的生活,广泛地吸取欧洲大陆和世界文化的精华.1905年以后,携妻子儿女在意大利的里亚斯特定居,带病坚持文学创作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詹姆斯乔伊斯,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以其富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意识流小说享誉世界文坛.乔伊斯专注于刻画平凡人物的意识活动,将在混乱无序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瘫痪"作为其作品的永恒主题.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比如《尤利西斯》中的里奥纳多布鲁姆.乔伊斯认为平凡的人和事才是艺术家应该施展艺术才能的领地,艺术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表现崇高和伟大,任何让人感到愉快的事物都是美的.他强调艺术家就是一个富有想象的牧师,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艺术品,他以自己的实际创作来实践了这一信仰.乔伊斯的小说几乎涉及现代主义的各种写作手法,其对意识流文体和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令世人叹为观止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乃至文学传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着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极其敏感,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情节跳跃,理路交错,混乱中的一个个片段却又清晰如画.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体心灵成长史,而是从头至尾都与爱尔兰民族寻求自由的历史纠缠在一起.《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小说中最有实验性,最有争议的作品.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简要介绍英国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以期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从早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着名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影响大,流传广,经过时间考验而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阅读原着入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而感受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分析了乔伊斯作品中的爱尔兰文学意识和现代主义特征,其中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苏醒》等文本的精当解读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英国文学史(王松林,朱卫红),索书号:I561/294.
本书对英国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重点介绍了英国重要作家,文学流派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本书的理论色彩浓厚,是一本值得仔细品味和阅读的图书.
(5)新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赏析(黄吟,李东鹏等),索书号:I561/315.
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本书为编者多年讲授该门课程的成果,在我国多所高校执教多年的美国LinellDavis教授及MichaelTrue教授均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优秀教材.本版坚持"少而精"的编选原则.在同类教材中这可能是分量适中,较为精简的一种.这主要是考虑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十分宽广,需要开设许多新课程,本门课程的课时受到很大限制.全国现有约700个英语专业,许多学校本科仅安排80课时(英国文学选读40课时,美国文学选读40课时).有些学校则安排课时较多.本书主要为80课时设计(也可供较多课时使用),多余的篇目可作课外阅读材料或供以后阅读.是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从时期到20世纪的主要作家作品.分上,下两册,共4个单元.可供一个学年使用.具有以下特点:在介绍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文学史的内容,体系更完整.将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热点融入到每一单元,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水平.每单元设有课后问答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准备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单元后的课堂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文学教材,其编写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文学编写模式.由引论,情节,叙事角度,人物,背景,风格,主体,象征,长篇小说,如何写小说的评论文章等章节和附录构成.在每一章节重点论述其涉及的范畴,概念,并选择二至三篇小说进行典型分析,附以思考题.在论述各相关概念时,不但涉及其内涵和外延,还就相关的文学术语和理论给予简要的讨论,并用具体实例佐证.有的作品还提供了英美批评家的评论."如何写小说的评论文章"一章,旨在指导中国学生写小论文和毕业论文,讲述了如何选题,做笔记,列提纲,起草论文,用引语,做注释,写书目等,有助于学生写出优秀的,规范的学术论文.分为上下册,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概括.上册所选内容均为英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选文包括盎格鲁-撤克逊时期,诺曼时期,乔叟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如《贝奥武甫》,《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等有关作品的全文或选段,还有斯威夫特,约翰逊,艾迪生,格雷及谢里丹,布莱克等作家的作品.不但选材精当,注释也极其详尽准确,是帮助英国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和文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包括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期和20世纪等三个部分文学.其中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勃朗宁等着名诗人的诗歌,还有狄更斯,萨克雷,哈代,勃朗台等着名小说家的如《董贝父子》,《名利场》等选片,20世纪中"愤怒的青年一代"的代表奥斯本和50年代末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等作家代表作也有选片.选读力求让读者对这三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各种体裁,不同作家的风格有一定认识.对选读所作的注释深入浅出,详细,准确,力求培养读者对文学的鉴赏能力.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及爱好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出生于伦敦,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曾是伦敦文学界的象征.其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Leslie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伍尔夫自幼在家中接受教育,受其父影响很深,许多作品与早年经历有关.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Virginia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of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自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的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VoyageOut》在1915年出版.1941年,她在罗德麦尔(Rodmell)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Ouse)投河自尽.
(1)小说
《出航(TheVoyageOut1915))夜与日(NightandDay1919))墙上的斑点(Markonthewall1919))雅各的房间(Jacob'sRoom1922))洛维夫人(Mrs.Dalloway1925))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1927))奥兰多(OrlandoaBiography(1928))海浪(TheWaves1931))岁月(TheYears1937))幕间(BetweentheActs()自己的房间(ARoomofOne'sOwn1929))普通读者I(TheCommonReader1925))普通读者II(TheSecondCommonReader1932))三个(ThreeGuineas1938))罗杰弗莱传记(RogerFryABiography(1940))飞蛾之死及其它(TheDeathoftheMothandOtherEssays1942))瞬间及其它随笔(TheMomentandOtherEssays1948))现代小说(ModernFiction1925))伍尔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和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在英国文坛盛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大大的背道而驰她把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这一类当时的一流小说家称做,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夫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学界关于伍尔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洛维夫人(Mrs.Dalloway1925))一个晴朗的夏日早晨,主人公克拉丽莎洛维走在伦敦的街道,为自己晚上的派对采买物品.美好的天气使她想起了自己已逝的青春,以及她年轻时的狂热追随者彼得沃尔士.她思忖自己当初嫁了可靠的洛维,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沃尔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沃尔士当天从印度返回伦敦来看望她,更让她突然思绪不宁.
同时,在伦敦的另一角是一战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娅史密斯患有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一战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
洛维夫人当晚的派对很成功,名流济济.一些难得一见的旧友,那些和她一起经历了成长及年轻的旧友,也到场了,可她却抽不出身来和他们细聊.隔了那么些年,大半辈子,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她在派对上闻知史密斯的自杀事件,心里暗自佩服这种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吧.
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1927))这是一部作者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全书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内容分三个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灯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齐夫人后来死去,其实际活动仅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关于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者父亲的影子.此外,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莉丽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为小说结构安排了潜在的双重线索和复合层次等莉丽这个人物既在这部小说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齐一家的经历是第一层次的故事,莉丽所体现的艺术―生命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说外面的又一部小说."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简要介绍英国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以期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从早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着名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影响大,流传广,经过时间考验而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阅读原着入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而感受英国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本书为编者多年讲授该门课程的成果,在我国多所高校执教多年的美国LinellDavis教授及MichaelTrue教授均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优秀教材.本版坚持"少而精"的编选原则.在同类教材中这可能是分量适中,较为精简的一种.这主要是考虑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十分宽广,需要开设许多新课程,本门课程的课时受到很大限制.全国现有约700个英语专业,许多学校本科仅安排80课时(英国文学选读40课时,美国文学选读40课时).有些学校则安排课时较多.本书主要为80课时设计(也可供较多课时使用),多余的篇目可作课外阅读材料或供以后阅读.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作者筛选了英美等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中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通过介绍小说写作背景,详注重点语句,情节片断,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要旨,为文学专业学生及英语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参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必将满足英语专业学生,教师以及诗歌爱好者的需求,受到他们的青睐.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名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在其"英美散文"课程讲稿基础上精心扩充而成,分"精读","泛读"两部分,凡二十篇,尽为名家妙笔.精读部分收录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乔治奥威尔,威廉戈尔丁,琼狄迪恩,斯蒂芬金,比尔布莱森等作品十篇,配以详尽的页尾注和以""起首的文中注,并附作者介绍.泛读部分收录伯特兰罗素,EM.福斯特,EB.怀特,戈尔维达尔,哈罗德品特,苏珊桑塔格,巴拉克奥巴马等作品十篇,附页尾简注及作者介绍.旨在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当代英美散文的解读鉴赏能力,可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广大英语爱好者修习之用.所附光盘含陆先生授"英美散文"课实况视频若干.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乔治奥威尔是一个经典,而且是一个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知的经典.1903年,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属印度,不久举家迁回到英国,后来进入着名的伊顿公学.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贫病交加之下艰难生活.1936年,奥威尔为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而参加西班牙内战并受伤.1950年,还没有年过半百的他就不幸死于肺结核.在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甚至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行刑》(AHanging)《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AndOutInParisAndLondon)《》(BurmeseDays)《牧师的女儿》(AClergyman'sDaughter)《让叶兰在风中飞舞》(KeepTheAspidistraFlying)《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toCatalonia)《上来透口气》(ComingUpForAir)《鲸鱼之中》(InsidetheWhale)《狮子与独角兽》(TheLionandTheUnicorn:SocialismandtheEnglishGenius)《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NotesonNationalism)《动物庄园》(AnimalFarm)《穷人之死》(HowthePoorDie)《甘地的思考》(ReflectionsonGandhi)《猎象》(ShootingAnElephant)《一九八四》(NieenEighty-Four)《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作品,在这两篇小说中,奥威尔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和批判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代表的,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那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的人,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被历史所印证,这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被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词汇甚至成为通用词汇而广泛使用,由此可见奥威尔和他的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4代表作品
(1)《动物庄园》(AnimalFarm)这是一篇政治寓言小说,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以及革命的被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
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的清洗,统治者需要迫使猪与人结成同盟,建立起****专制,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等小说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结构."它是一部革命史,但它误入歧途,而且每一次偏离都那么有理由."作者在1945年该书出版时如是说.
《一九八四》(NieenEighty-Four)《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语"-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镇压,真理部负责宣传和教育,富裕部负责剥削.按照新语,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窜改历史工作的****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名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在其"英美散文"课程讲稿基础上精心扩充而成,分"精读","泛读"两部分,凡二十篇,尽为名家妙笔.精读部分收录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乔治奥威尔,威廉戈尔丁,琼狄迪恩,斯蒂芬金,比尔布莱森等作品十篇,配以详尽的页尾注和以""起首的文中注,并附作者介绍.泛读部分收录伯特兰罗素,EM.福斯特,EB.怀特,戈尔维达尔,哈罗德品特,苏珊桑塔格,巴拉克奥巴马等作品十篇,附页尾简注及作者介绍.旨在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当代英美散文的解读鉴赏能力,可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广大英语爱好者修习之用.所附光盘含陆先生授"英美散文"课实况视频若干.)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贝克特的创作应分为两个部分:小说和戏剧.他最初是写小说步入文坛的,有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但因为他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首先是一个戏剧家.1953年,一出名叫《等待戈多》的戏剧在法国塞纳河畔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使贝克特一举成为荒诞派戏剧流派中最重要的作家.1969年,由于"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待戈多》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自此以后,他相继创作了《结局》,《哑剧1》,《倒下的人们》,《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2》,《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喜剧》等10多部剧本,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为高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英美文学赏析教材.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主要内容:(1)作家简介,(2)作品内容提要及赏析,(3)选文,(4)注释,(5)讨论与思考题.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是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从时期到20世纪的主要作家作品.分上,下两册,共4个单元.可供一个学年使用.具有以下特点:在介绍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文学史的内容,体系更完整.将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热点融入到每一单元,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水平.每单元设有课后问答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准备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单元后的课堂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分为上下册,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概括.上册所选内容均为英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选文包括盎格鲁-撤克逊时期,诺曼时期,乔叟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如《贝奥武甫》,《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等有关作品的全文或选段,还有斯威夫特,约翰逊,艾迪生,格雷及谢里丹,布莱克等作家的作品.不但选材精当,注释也极其详尽准确,是帮助英国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和文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包括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期和20世纪等三个部分文学.其中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勃朗宁等着名诗人的诗歌,还有狄更斯,萨克雷,哈代,勃朗台等着名小说家的如《董贝父子》,《名利场》等选片,20世纪中"愤怒的青年一代"的代表奥斯本和50年代末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等作家代表作也有选片.选读力求让读者对这三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各种体裁,不同作家的风格有一定认识.对选读所作的注释深入浅出,详细,准确,力求培养读者对文学的鉴赏能力.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及爱好者.威廉戈尔丁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1940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戈尔丁作品的主题通常与黑暗邪恶有关,但是他的小说中也表达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他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继承者》(1955年)讲述了史前人类的祖先如何用暴力与欺诈将另一个温和的种族推向灭绝.《品彻马丁》(1956年)与《自由落体》(1959年)中,戈尔丁用梦境般的独白与突如其来的倒叙探讨了存在的最基本元素,例如人的生存,自由.戈尔丁后期作品评价并不如前期的作品.
本文url:http://www.docba.cn/xie/070643980.html
代表作品
《蝇王》(LordoftheFlies(1954))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3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是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英国文学教材,涵盖了从时期到20世纪的主要作家作品.分上,下两册,共4个单元.可供一个学年使用.具有以下特点:在介绍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文学史的内容,体系更完整.将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热点融入到每一单元,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水平.每单元设有课后问答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准备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单元后的课堂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名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在其"英美散文"课程讲稿基础上精心扩充而成,分"精读","泛读"两部分,凡二十篇,尽为名家妙笔.精读部分收录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乔治奥威尔,威廉戈尔丁,琼狄迪恩,斯蒂芬金,比尔布莱森等作品十篇,配以详尽的页尾注和以""起首的文中注,并附作者介绍.泛读部分收录伯特兰罗素,EM.福斯特,EB.怀特,戈尔维达尔,哈罗德品特,苏珊桑塔格,巴拉克奥巴马等作品十篇,附页尾简注及作者介绍.旨在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当代英美散文的解读鉴赏能力,可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广大英语爱好者修习之用.所附光盘含陆先生授"英美散文"课实况视频若干.分为上下册,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概括.上册所选内容均为英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选文包括盎格鲁-撤克逊时期,诺曼时期,乔叟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如《贝奥武甫》,《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等有关作品的全文或选段,还有斯威夫特,约翰逊,艾迪生,格雷及谢里丹,布莱克等作家的作品.不但选材精当,注释也极其详尽准确,是帮助英国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和文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包括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期和20世纪等三个部分文学.其中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勃朗宁等着名诗人的诗歌,还有狄更斯,萨克雷,哈代,勃朗台等着名小说家的如《董贝父子》,《名利场》等选片,20世纪中"愤怒的青年一代"的代表奥斯本和50年代末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等作家代表作也有选片.选读力求让读者对这三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各种体裁,不同作家的风格有一定认识.对选读所作的注释深入浅出,详细,准确,力求培养读者对文学的鉴赏能力.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及爱好者.多丽丝莱辛,CH,OBE(英语:DorisLessing,1919年10月22日-),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青草在歌唱》GrassisSinging(1950)),《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ThisWastheOldChief'sCountry(collection))(1951)),《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TheChildrenofViolenceSeries(1952-1969)):《玛莎奎斯特》MarthaQuest(1952)),《良缘》AProperMarriage(1954))《风暴的余波》ARipplefromtheStorm(1958))《被陆地围住的》Landlocked(1965))《四门之城》TheFour-GatedCity(1969))《金色笔记》GoldenNotebook(1962)),《猫系列CatTales(1967-1993)):《特别的猫》ParticularlyCats(stories&,nonfiction)(1967)),《猫语录》ParticularlyCatsandRufustheSurvivor(1993))
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政治也许是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不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一针见血.
代表作品
《金色笔记》GoldenNotebook(1962))
《金色笔记》是莱辛的代表作.这本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在这部作品里莱辛打破了她以往所采用的按时序叙事的写作方法,从数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表现女主人****娜弗里曼吴尔夫的生活.全书以名为"自由女性"的第三人称中篇叙述为框架.该故事分为五个小节,讲述安娜及其女友莫莉的生活和事业,每两节之间夹有一连串所谓的"笔记集",其内容取自安娜的四个笔记本(即黑色,红色,****和蓝色四本),如此反复四次,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之前还插入了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
其中黑色笔记本中记载着安娜年轻时在非洲的主活,特别是她在当地一个左翼小团体中的活动,以及因此历经的幻想,激情与失望.
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国文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学时较少,具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理科,人文社会背景知识较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其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英国文学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及对英国名家经典作品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力.是一部在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编写的供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当历史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对文学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于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作者筛选了英美等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中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通过介绍小说写作背景,详注重点语句,情节片断,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要旨,为文学专业学生及英语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参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必将满足英语专业学生,教师以及诗歌爱好者的需求,受到他们的青睐.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中世纪,伊丽莎白时,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维多利亚时,现代主义时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91
去毕业论文范文网 阅读更多优秀论文范文